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趋势
窥探中国装饰装修产业数字化的新10年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3-03-21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231
   「树懒生活Fine」不久写了一篇《三维家亏损1.92亿元,设计软件行业背水一战》的文章,重点分析了设计软件市场当下的新动态,我们认为设计软件烧钱速度远远超出了行业预期,更痛苦的是,大部分企业的收入都没跟上,如何找到新的变现方式成为其眼下最着急的事情。
 
  上一篇文章发布之后,不少粉丝朋友后台私信小编,想知道为什么酷家乐现在越来越被动?这条赛道PK战的结局可能是什么?阿里躺平的出现会不会打击到酷家乐?各式各样的问题也启发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考。
 
  这些问题不好回答,毕竟枪响之后,没有赢家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也尚未出现真正的玩家来夺取真正的胜利,之前提到的酷家乐和三维家,这两家企业在过去几年水火不容,相互都有想弄死对方的心,可惜两者的实力并未达到。
 
  这场赛道的竞争不但没有结束,反而在加速变化。市场格局正在由原来的一维向二维、三维的竞争维度升级,而且迭代速度非常快。
 
  接下来「树懒生活Fine」将从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开始谈起。
 
  01
 
  产业数字化启蒙,搭乘互联网的东风
 
  关于数字化,网络上有大量的解读文章,有的甚至把数字化描绘的很高深玄乎,市场上没有统一的说法(当然,大家都在说数字化很好),所以小编试图从比较狭义的角度,从整个产业发展角度出发,窥探整个居住产业的数字化的可能性。
 
  装饰装修产业相对传统落后,且线上化数字化程度非常低,是一个又大又烂的产业。无论是装饰、地产服务还是家居,从业者又爱又恨。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因素夹杂在一起不断倒逼,整个产业也在酝酿变革。
 
  我们大致梳理一下整个装饰装修产业的发展脉络:
 
  1985-2005年数字化空白的20年1985-1995年,是中国建筑装饰领域兴起的10年。百强名单里,金螳螂、亚厦、广田、洪涛等头部企业,大多都在这10年里成立。
 
  他们早期都是依靠着传统手工作业的方式,并没有任何的数字化(90年代后期,才开始推广CAD),那时候计算机都没普及,而且性能很差,应用很少。当然,受时代环境的制约,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情况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。
 
  1998-2005年,中国经历了房改,大量中小装饰公司开始出现,但是依然是小作坊生意,正规军很少,依靠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,也没什么先进的工具可以提升效率(只有圆方软件一家公司独舞以及无数个国外盗版软件)。
 
  所以,整个大建筑装饰产业,数字化经历了长达20年的空白期。
 
  2005-2013年装饰产业格局初步形成,产业依然缓慢发展整个装饰装修产业,真正开始萌芽的时间点是2005年之后,头部企业集中在2005-2010年期间上市。建材团购兴起,篱笆网、齐家网等互联网家装平台出现,中小型装修公司,也开始寻找契机去线上平台展示自己,获取流量。
 
  传统产业在缓慢地进化自己,资本机构也开始在2010年试水装修产业。苦于真正了解行业的不多,资本无法在这个领域获得如其他“快”行业的报酬,也就没有推动起来。
 
  线上平台因为自身价值的局限性,并未带动整个产业走向数字化转型。这样的阶段一直持续到2013年,整个产业一直在自我探索和进化中,建筑装饰市场格局和资源整合相对快一些,有了品牌化规模化的企业,装修市场一直变化不明显。
 
  2014-2017年装修产业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2014年,受“互联网+”多种因素驱动的影响,各大产业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,装修产业也不例外,互联网家装概念出现,商界大佬高调投资。2015年互联网家装投资次数同比增长258%,达到68起,总金额约54亿元人民币。
 
  这是装修产业吸引玩家最多的3年,也是整个装修产业发展的一个小插曲。作为家装界茶余饭后的话题,多数人应该都经历过这个阶段,有的甚至亲自上过战场,可惜的是,很多企业并没有做成。
 
  酷家乐、三维家、打扮家这样的设计软件类的企业,受到概念的兴起和资本的火热,享受到市场红利,站稳了脚跟。当时行业对互联网、数字化等技术是抱有憧憬,甚至是崇拜的,自然愿意付费去拥抱新技术,市场整体的行情造就了软件类企业,且让其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。
 
  搞笑的是,互联网家装通过与设计软件企业合作,以“重视信息化系统”对外PR(要不也不能标榜自己是互联网家装企业),虽然没有内核,但的确帮助互联网家装企业解决了一些小问题。
 
  这几年,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,带动了产业数字化向前进了一步,这就是为什么之前说,这些企业一定是有价值的。
 
  2017-2019年互联网家装“落”,全屋定制“起”2017年,多数互联网家装企业倒闭退场,与其完美接轨的是,全屋定制的崛起,家居建材产业迎来自己的上市潮,这又成为装饰装修行业一个特殊的时间点,十几家企业集中完成IPO,助推了全屋定制的“起”。
 
  整个行业趋于规范化发展,技术赋能产业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,不管是装修还是全屋定制,企业开始注重自身信息化数字化程度,尤其是在不断探索新业务的趋势下,从原本的选修课,升华成了必修课。
 
  如果我们注意到圈内各式展会,会发现装载众多设备的展馆会相较其他馆吸引人,企业开始关注生产力的提高,这也是行业发展数字化释放出的信号。
 
  从2017开始,整个产业也出现几大变量,大家开始重视技术是其一,上市企业探索新模式寻找第二曲线是其二,其他赛道涌现了新的重量级选手是其三。好像这个产业又在轮回,市场结构在重构,甚至会洗刷一番,后面有机会再做详细的解析,按下不表,姑且先欠着。
 
  02
 
  数字化的AB面,既性感,又现实
 
  从整个产业发展节奏中,我们看到,真正实现这个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,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大工程。很多产业都是随着计算机、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,数字化程度非常高,甚至趋近于“无人”。
 
  而装饰装修产业,动辄10年、20年的沉寂期和等待期才会有一点改变,“慢”产业的关注度自然不会太高,持续发力数字化,技术驱动的企业一定是有前途的,这是产业向前发展的基础设施。「树懒生活Fine」认为,这些软件公司发展几年后完成上市不算太难,这是属于数字化的A面。
 
  数字化的B面是,怎样的数字化方向或者怎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未来的?
 
  首先,我们需要有一个底层逻辑的认知,所有的行业改造都不是从B端(装修公司)开始的,B的痛点是C端(装修用户)引起的,改造这个行业要解决的是C端的痛点。行业的改造都不会从供给侧开始,而是从需求侧开始的。
 
  也就是说,现在市场上的企业都在解决B端的问题,比如效果图软件。发展这些年,还是停留在解决表现形式的问题,而B端核心问题是签单,C端消费者痛点并没有得到改善,行业的交易成本还是很高,用户体验并没有多大改善,这是最大的问题,也是最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 
  现在的数字化解决的行业问题,只是冰山一角。效果图软件解决表现形式的问题,没有解决落地交付的问题,实操作业指导能力几乎没有,并不能真正满足和解决装修公司的核心诉求。
 
  现阶段设计软件类公司,大部分都是IT人才出身,缺乏真正懂工程的人才,这中间有巨大的裂口。懂IT的不懂工程,懂工程的不懂IT,各类装饰装修产业其实都有复杂的工种和操作流程,想要真正解决,需要时间来统一大家的语言,按照工程逻辑去思考。
 
  03
 
  如何看待今天的设计软件市场的竞争
 
  数字化技术对于装饰产业的渗透率是极低的,大家现阶段各种拼命互掐,其实没必要,技术没进步,客户流失严重。至少目前,谁也没比谁领先多少。这些企业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,理想的做法是头部几家企业去培育一个软件生态,才有可能去推动数字化的向前发展。
 
 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,软件企业有生存空间,但是做不大,投资人想要一个想象空间更大的市场,新的变现方式,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防止被巨头降维打击。
 
  以酷家乐和三维家为例,这两家虽然竞争激烈,但是各自成长方向有很大的不同,酷家乐坚守软件生态,边界在不断外延,能不能做成还不好说。三维家则选择拥抱阿里,躺平设计家试图重构市场。
 
  另一边,红星设计云在发力“家居购”,打扮家在发力BIM和在线设计服务。大家的打法越来越不同,大家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。
 
  摆在酷家乐、三维家面前的现实问题是,如何破解收入增长瓶颈的难题,如果连续几年保持3-4亿的收入水平,是养不活1500人团队的,必然面临亏损。如果不能在产品上有大的突破,那就需要在优化团队上动脑筋了。比较极端的做法是,两家企业各裁掉50%的人,可能会相对轻松一些,有机会扭亏为盈,这点也欢迎一起讨论。
 
  同样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,新的商业竞争格局下,酷家乐必然会变得更紧张,既需要面对现有的客户流失掉,又需要面对躺平的打压。
 
  某种程度上讲,酷家乐和躺平不在统一维度竞争,不完全是一个频道的选手,躺平的后面是平台,是庞大的供应链,软件可以不赚钱甚至赔钱,但是有能力在后面赚回来。但是酷家乐不行,因为它不做交易,酷家乐是一维的,躺平是二维的,一维是不可能打败二维的,躺平属于降维打击者。
 
  当然,如果酷家乐熬过这一战,可能也会再上一个台阶。
 
  写在最后
 
  实际上,产业的数字化升级,不只有设计软件。整个建筑装饰、家居装修赛道里,可改造可数字化的空间非常大,甚至可以延伸至新居住领域的房产交易。
 
  在线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数据化都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服务流程的每个节点都有被重塑优化的可能,甚至我们对家居装修的行业未来主流发展模式、行业的发展结构变化并不确定。
 
  也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,才酝酿了下一个10年的新改变。
 
  不知10年以后,酷家乐和躺平的负责人会不会在某个咖啡厅转角相遇,面对“曾经”正面硬刚过的血雨腥风,相互握握手,成为好朋友。